企业资讯
血管通路导管
发布时间:
2023/02/20 23:40
合适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长期、稳定血液透析的保证。常见的血管通路一般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以及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长期透析导管)。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日趋发展,透析龄的延长,透析人群中高龄、合并糖尿病、动脉硬化和血管钙化的患者越来越多,在自身血管条件欠佳的情况下,长期透析导管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首先开始突破的,是慢性闭塞血管的开通。当时在国际上,慢性闭塞的血管通路是被放弃的,要么换人工血管,要么插导管。面临的是:人工血管容易发生血栓,需要反复地介入治疗,每次治疗费上万元,高昂的维护费用,足以让很多透析患者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导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18个月,人体只有4个部位可插导管,肾脏患者由于毒素的累积,血管受到损害,无法承受反复插管。
例打通闭塞血管通路的手术是2017年8月完成的。患者是56岁的女士,湖北应城人。2011年4月医生在女士的右手臂建立了血管通路开始血液透析,仅半年后就闭塞了,她被迫通过中心静脉插管来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插管就是将一根导管直接从颈部通过心脏周围的血管插到心房内,女士常年胸口带着一根。她找到的时候,已换过3次的导管又堵了。
血管通路包括中心静脉临时导管、长期导管、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等,被比喻为病人的。血管通路出现问题,內瘘堵塞,透析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需要重新做瘘。
闭塞血管通路打通后,又马不停蹄地向小直径血管挑战。国内外的透析指南上说,可供建立血管通路的血管应在2毫米以上,2毫米以下血管做血管通路有两个问题,血管缝合要求极高,成功率却不高;即使成功了也可能因为血管狭窄成熟不良无法使用。
但在实践中,建立中心血管通路面临三大临床问题:穿刺难、定位差、并发症多。海军教授带领团队攻关多年,创建了中心血管通路数字诊疗系统,改进了传统血管通路的临床操作,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透析前注意清洁穿刺部位皮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内瘘、导管等通路维护,尽量避免使用血管通路静脉输液。对插管的透析患者,插管部位定期更换无菌敷料,检查有无感染征象。注意临时性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对疑有血管通路感染者,应及时做血培养,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内容转发自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转至联系我们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