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远端通路导管

发布时间:

2022/10/24 21:05

端通路导管的使用对于稳定通路,输送器械,开通血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导管以远端柔软和近端稳定支撑的良好平衡,在血管闭塞开通中表现出了高到位,稳支撑的性能。

端通路导管支撑性很好,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中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间导管是一种介于常规导引导管与微导管之间的大内腔/长长度/高顺应性的支持导管,应用中间导管是为了使通路达到更远处,尽可能的接近目标病变,用于治疗路径迂回、急诊取栓等情况,常用于神经介入治疗。

该动脉瘤远端指向刁钻,导管头一旦进入远端囊内,如果弹簧圈直径偏大,微导管位置会后退。因此为了导管稳定性,个圈不能选择过大。

首例介入机器人辅助治疗基底动脉远端>10mm囊状动脉瘤,手术过程顺利完成。微导管、微导丝分别在一次性盒带就位并抵达病变部位,机器人操作驱动辅助支架系统通过微导管至基底动脉远端辅助弹簧圈栓塞,后由机器人操作输送多枚弹簧圈至动脉瘤囊内完成栓塞。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目前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导管、人工血管移植。其中透析导管包括临时透析导管、长期透析导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半导管。

产品布局:公司已上市的产品包括电生理、冠脉通路和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已取得43个国内医疗器械注册及备案证书,其中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9个,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个,I类医疗器械备案证书2个。在电生理器械领域,公司产品包括设备类(三维电生理标测设备、多道电生理记录仪)和标测类导管、消融类导管等电生理耗材;在血管介入领域,公司专注于通路类耗材的研发,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导引导丝、导引导管、球囊等。

导引导管、远端通路导管、远端通路导引导管、球囊导引导管...傻傻分不清楚,作为神经介入手术的基础,通路产品的地位举重若轻,如何根据病变情况挑选合适的通路搭配,不同通路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作用?且听教授为大家细述通路产品的前世今生。

的营收增长则是受益于取栓器械、远端通路导管、颅内球囊扩张导管、颈动脉球囊扩张导管,以及颅内动脉狭窄治疗器械。

深部静脉:一般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通过穿刺这些静脉,将导管放置到上、下腔静脉,建立大容量血管通路和监测中心静脉压;

患者后循环路径迂曲,选用6F长鞘+6F115较为柔软的中间导管提供更好的支撑,术中微导丝微导管的超选,支架释放以及弹簧圈栓塞的过程中,通路支撑力和稳定性均表现良好。

中心静脉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透析用血管通路之一,虽然从各种文献资料学习,中心静脉导管并不作为透析的通路,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如患者年龄大、血管条件受限、经济条件差等,以及一些基层医院的通路技术不是很完备,因此,透析中总有一部分人一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公司2013年收购,开始布局冠脉通路业务。公司的冠脉通路产品最早于2015年上市,以造影导丝、造影导管等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产品为突破口,逐步打造了冠脉通路类导引导管、导引导丝、微导管和导引延伸导管等品类齐全的冠脉产品格局。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导引延伸导管、微导管(冠脉应用)、可调阀导管鞘(导管鞘组)、薄壁鞘(血管鞘组)均为国内获得产品注册证的国产产品。

在随后的几年里,技术不断改进,抽吸导管也不断发展。远端口径变得更大,也更为柔软,且拥有更好的导航性和远端可追踪性。这些改进使得研究人员不需要分离器装置就能够将导管送至血栓部位并进行抽吸,即FAST技术。

端通路导管头端柔顺,过弯能力强,到位容易,头端可塑形,推送平顺,近端支撑力强。症状性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未有改善,详细评估开通风险及获益情况,可采取血管内开通治疗。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再通的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操作并能保持管腔的满意修复应为,患者获益更大。

影明确狭窄位置并选取合适角度,近端长鞘适当上高给予强支撑,选取远端较柔软的5F中间导管,长度115cm,可兼容OTW球囊,由于狭窄段位于较远端直径较小动脉,选取OTW球囊通过性更佳,缓慢并充分扩张后缓慢泄球囊避免形成夹层,球囊下撤时顺势将5F中间导管上行至颈内动脉末端,利于球扩支架到位,重做路图定位准确后加压至较小压力释放支架(该压力下支架展开直径未超过测量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并维持球囊充盈状态30s,下撤支架球囊前先将高位的中间导管适当下撤,避免前窜。

但自1999年起,伴随着指南更新、疗法渗透率提升、材料加工工艺升级,中国国产神经介入企业,逐渐成功研发出弹簧圈、微导管、取栓支架、密网支架等产品,并且产品也在持续迭代升级。截至2022年2月国信证券统计数据,中国目前已有5款取栓支架、9款球14款远端通路导管和32种微导管获得NMPA批准上市。其中弹簧圈是最早获得批准的国产神经介入产品,也是最早开启国产替代的单品。

血管介入机器人流程并不复杂。首先,在进行传统穿刺操作后,机械臂连接入路,输送指引微导管到达冠脉开口,生成造影图像;然后,医生坐在控制台前,驱动微导丝穿过犯罪血管抵达病变远端;接着,装载球囊扩张导管测量病变长度,以此选择合适支架。,医生驱动支架系统到达病变位置,并且通过毫米级微调保证支架完全覆盖病变。

将6F长鞘置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5F中间导管辅助微导管超选至右侧大脑中动脉上干M1闭塞段远端,撤出微导丝后经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流通畅,使中间导管抵达闭塞血管段,中间导管及长鞘在负压下持续抽。经中间导管造影见闭塞血管前向血流部分恢复,血管部分通达,同法再次抽吸取栓,最终取出一枚暗红色栓子,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通畅,最终造影血管再通达mTICI2b级,安返病房。手术共用时90分钟。

除外周介入外,专注心脏电生理领域,提供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解决方案,其固定弯标测导管、可调弯标测导管、射频消融导管已获批准,正在研发球囊型冷冻消融系统及相关通路类等产品。

静脉穿刺点静脉壁内皮缺失,与导管之间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桥,逐渐有平滑肌细胞从静脉壁通过血栓桥向导管侧迁移,此外静脉壁内皮细胞也会沿血栓桥爬行至导管表面,逐渐形成了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蛋白为主体,由内皮细胞覆盖表面,沿导管壁向远端生长的鞘。

冠脉通路类产品,除了微导管、球囊导管,公司的造影导管和造影导丝也同样有很大增长潜力。近年来公司又增加了导引导丝、导引导管等产品,产品不断丰富。我们认为,公司冠脉通路领域产品线布局完整和产品性能,公司将受益于行业扩容,且叠加进口替代的行业逻辑,业绩增速预期将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该公司指出,Q抽吸导管获得了欧洲CE标志的批准,并且在美国处于研究设备豁免状态,目前在美国可以用于远端通道。DAISe血栓切除术装置旨在减少远端栓塞并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仅供研究使用。

颈内动脉慢闭长度判断:颈内动脉C1闭塞,用微导丝微导管通过闭塞处后,上保护伞,撤出微导管后微导丝和闭塞血管之间会有缝隙,在guiding内造影明确狭窄长度,同时可避免栓子掉到远端。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内容转发自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转至联系我们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